漫步于上海世博(bo)園,觀眾經(jing)常可以發(fa)現前沿(yan)科技與傳(chuan)統文化的(de)(de)交織演(yan)繹——竹材的(de)(de)運用就是其中的(de)(de)典型代表。
“西班牙館、印度館、印度尼西亞館、挪威館、越南館和秘魯館……”國際竹藤組織(INBAR)總干事古珍博士對世博會上的竹藤建筑如數家珍。“以西班牙館的‘藤條籃子’造型為例,該館對于藤的應用令人嘆為觀止。場館外表覆蓋的8500多塊在山東手工編織的藤板,就像弗拉門戈舞者的裙子”。
如果說(shuo)西班牙館的(de)風情過于(yu)絢爛,那(nei)“德(de)中(zhong)(zhong)同行之家”的(de)簡(jian)潔造型,可以讓人(ren)沉下(xia)心來思(si)考竹(zhu)藤元(yuan)素在(zai)上(shang)海世博會上(shang)大放異彩的(de)原因。“德(de)中(zhong)(zhong)同行之家”的(de)骨架來自于(yu)中(zhong)(zhong)國云南的(de)8米長巨龍竹(zhu)竿,建筑外(wai)表還覆蓋著透明薄膜,在(zai)夜晚如同點亮的(de)燈(deng)籠。
“德(de)中同(tong)行(xing)之家”設計(ji)師馬庫斯(si)·海因斯(si)多(duo)夫認(ren)為(wei),竹子的內(nei)在美使其在建筑設計(ji)中顯得(de)格外(wai)高雅,同(tong)時作為(wei)有機材料,它又讓人(ren)認(ren)識(shi)到(dao)可(ke)持續生(sheng)活的潛力。
可不要認為(wei)用(yong)竹(zhu)藤做建筑(zhu)材(cai)料是(shi)很簡單(dan)的(de)(de)(de)事。在以“零化學物質”著稱的(de)(de)(de)印度(du)館內使(shi)用(yong)了世界上(shang)最大的(de)(de)(de)竹(zhu)制穹頂:一根跨度(du)逾三十四米的(de)(de)(de)頂梁(liang),要用(yong)竹(zhu)材(cai)加工(gong)出弧度(du)來,其難度(du)可想(xiang)而知(zhi)。竹(zhu)子最終能(neng)夠(gou)“挑大梁(liang)”,實際(ji)上(shang)是(shi)利用(yong)現代工(gong)藝和科技對傳統材(cai)料進行再加工(gong)的(de)(de)(de)結果。
除了運用于建筑外,上海世博會上的國際竹藤組織館,本身還是竹材的集大成者:從傳統的編織品、容器和生活寢具,到運用現代技術的高品質竹纖維紡織品、竹藤生物制品,還有在廢棄后可自然降解的竹制鍵盤、鼠標和筆記本外殼,都讓觀眾大開眼界。
事實上,在低碳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,如何從竹藤這種傳統材料中汲取生活智慧,已然成為一股時尚潮流。比如,在國際竹藤組織館內展出的一系列竹藤編織箱包中,居然有時尚巨頭古馳推出的一款手提包,其手柄就是用竹做成的,顯得古樸而優雅。此外,在國際竹藤組織榮譽日活動上有過驚艷亮相的北京良宵竹樂團,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。